中国城市建筑十年冷思考
2009年12月12日 发布 2132 浏览
“10年前,普通人理解的建筑并非自己住的楼房,而是“世界建筑奇迹”等景观;10年后,购房人开始关心自己住的房子是个什么样的建筑,什么风格的设计,有着怎样的特质……这就是建筑设计带来的进步。”加拿大宝佳国际建筑师有限公司驻华首席代表高志认为,中国建筑设计的10年是住房制度改革的10年,是向世界先进技术学习的10年,是中国建筑体系融入世界的10年。
十年的“高度开放”交织着“鱼龙混杂”
高志说:“对建筑设计来说过去的10年是高度开放的10年,但同时也有利弊两个对立面。”
10年间,建筑设计行业对于外国设计公司的开放,的确引来了不少“大师”级的人物,北京的建筑不仅得到了不少“重量级”设计师的真传,而且也学习到了很多真功夫。但并非“进来”的都是腕儿,也掺杂了数量可观的国外低水平建筑设计公司,可以说是良莠不齐、鱼龙混杂。
建筑设计行业不仅对外开放,对内也实行了“开放”,于是就有一些“假行家”也混进了建筑设计业。高志认为,建筑设计是对专业要求很“精”的行当,并非人人都可以操刀对建筑下手。他说:“感觉10年前,真正关心建筑设计本源的不多,在唯经济利益挂帅的情况下,关心什么容积率、绿化率、外立面等硬指标的人很多,盲目攀比,胡炒乱盖的现象到处都有,而那种建筑应该具有的美感、张力和创造力却显得不足,有点像中国的电影大片,场面华丽无比,内容乏善可陈,总想赚人眼球就不肯下死功夫好好讲故事。”
业精于“学”的十年
不可否认的是,过去的10年间,建筑设计行业在向国外先进观念和技术的学习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。高志粗略总结了四个变化:
一、设计思路的转变。与最初的状态相比,设计公司最大的进步是开始考虑:什么样的作品能够为甲方带来更多的综合利益,而非简单的经济效益,这是市场化的结果。比如景观设计,地产产业链的搭建,人性化空间及细节,都有很大进步。
二、从孤立到综合。原来是很孤立的设计建筑,做酒店只考虑酒店,做公寓也就一门心思关心单独的公寓;而现在建筑设计师更多的在考虑整个区域建筑群和每个建筑的关系,甚至是城市和单体建筑的关系。今天单纯考虑孤立的建筑的设计方案很少见了,而在更多地关心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对区域和建筑的影响。
三、建筑设计开始具备了前瞻性。原来规定建筑的寿命是50年,但后来很多建筑才建成20多年就拆掉了,因为发现建筑所处的位置极差,非常影响城市的发展,这个症结就在于城市本身没有系统的发展计划,也就是缺少“生长”的眼光。“后现代主义”的观点认为城市是漂移的,建筑是可变的。就是说建筑的寿命应该是长久的,要能适应城市的发展。这种“后现代主义”的观点正在被北京接纳。同时,刻意追求过去不能表现的东西,尤其是城市性格的东西,逐渐为人们所重视。
四、建筑是连续的。原来都是一栋栋的单独建筑,而现在情况不同了。房地产市场在不断洗牌,结果是出现了一些龙头企业,这些企业有能力进行超大项目的开发甚至是部分城市区域的开发,他们在开发大项目时就会关注建筑群和建筑之间的联系,比如原来只关心“住”,现在还要关心学校、酒店、商业等等城市产业链的搭建以及它们之间的能级递进关系。
不能不说的“国六条”和奥运
有两件事在这10年里给高志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他说,不得不提到“国六条”,因为它给房地产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,“最初有不少人认为“国六条”是打压房地产,现在看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。因为国家不会抑制内需的发展。为了应付这个90平方米,刚开始想了很多办法,比如什么增大阳台面积呀、两套打通成一套,但后来我们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。这个70%的90平方米规定是为国家长治久安而考虑的。